01
同性恋身份的淡化
如果我救起了一名落水儿童,我希望报道的时候不要出现同性恋;同样,如果我偷了一辆电瓶车,我希望报道的时候也不要特意提起我的性取向,成就和罪行可以继而扩大到我成为航天英雄,或是我沦为杀人犯。
但很显然,在这个“女司机开车”,“河南人偷井盖”的报道还屡见不鲜的情况下,这是难以达到的。
我的社会行为,并不是都和我的性取向有关系。
02
同性恋的社会形象
同性恋的社会形象是怎样的?滥交、骗婚、疾病是首当其冲的三个标签。
除此之外好像连我自己也找不出正面的社会形象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,同性恋滥交、骗婚的社会形象有着直接的现实来源。
所有道德自律的同性恋应该都是旗帜鲜明地反对骗婚的同性恋,都想与他们划清界限。但这不可能,也不现实,因为他们就是同性恋的一部分。
中国的同性恋不能召开一个全国代表大会,宣布将部分同性恋开除同性恋籍。无论你多么洁身自好,泼在这部分人身上的脏水必然会溅到你身上。所以这个锅,再冤也得接好了,挨打要立正,这样才能创造继续对话的可能。
03
同性恋社会形象的困境
我相信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同性恋社会形象的悖论:改善同性恋的形象,要更多普通平凡的深柜同性恋站出来,要这部分人站出来,社会就要对同性恋宽容一些,但社会对同性恋容忍度的提升,又需要同性恋正面形象的提升。
同性恋社会形象的改善需要正面的同性恋形象出现,诸如张国荣、图灵、库克等人。而且其中一个隐含的逻辑是,同性恋只有足够优秀才可以享受到与异性恋同等的待遇。
但这种人真的太少了,大多数的同性恋,还都在柜子里,年复一年地扮演着异性恋。他们自身的生活条件往往还不足以支撑起出柜的风险。
而那些更为张扬的,有更高识别度的(如女性化/男性化的同性恋,骄傲游行上着装裸露的同性恋)同性恋们就更容易被作为同性恋的符号。尽管这些人主观上并不想代表同性恋,那些与常人无异的同性恋也不想被他们代表。
如此困境下,社会对于同性恋的形象就会固定在娘娘腔、男人婆、裸露这些符号上。
这显然是与主流文化相悖的,主流人群越是厌恶,那些躲在柜子里的人越不敢站出来。站出来会被伤害,不站出来同性恋的形象只会继续恶化,陷入恶性循环当中。
许多人认为,同性恋在中国已经够宽容的了,人们没有拿你去石刑已经很好了,也不会因为你是同性恋就对你有法律上的不公。但现实情况是,不少朋友因为性取向的原因,取消奖学金的评定,取消入党的资格,或者是被学生家长投诉会带坏孩子。
中国大学的青年教员不少,总有几个同性恋吧,但从没听说公开出柜的,因为不仅危及学术生涯,随之而来的职称、科研项目也有可能受到波及。
这真不是“被害妄想症”发作,它真实地存在于生活中。
04
同性恋社会形象的改善
改善同性恋社会形象最强大的主力军不是那些名流,不是某某公司的老总,某某著名设计师,而是那群深柜的普通又平凡或者说平庸的同性恋。
大家都躲在柜子里,老老实实地生活,踏踏实实地工作,先做一个社会眼中的平凡人,然后等时机成熟,告诉别人,其实我是同性恋,我就在你身边,而你却察觉不到,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平凡的人。
但“时机”并不那么容易成熟,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成熟的机会。即使成熟了,也不是每一个同性恋都敢于面对的。因为出柜,必然带来改变,必然伴随风险。
特殊情况下,隐藏好自己的性取向,虽然不能改善同性恋社会形象,却可以使同性恋个体获得暂时的安全。
05
同性恋的高调形象
我总感觉这是一个悖论,作为一个同性恋,高中时候只是耳闻过某某是同性恋都没有亲眼见过,大学的时候也只碰到过一个同性恋。如果有那么多高调的同性恋,我可能已经脱单了吧。
那些高调的同性恋是怎么形成的?无非是个人性格和大众猎奇,大家一传十十传百,都知道了有那么个同性恋很高调。
在现实中,我也不想逢人就问,你介意跟同性恋做朋友吗?事实上,多数同性恋朋友都在隐瞒自己的性取向。
我的一个疑问是,如果是“他是不是同性恋关我屁事”类型的人,我可以毫无顾虑地跟他交朋友。但如果是把性取向作为择友标准的人,无意间知晓我是同性恋的人,是否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?既然有骗婚,是不是也有骗友情?极端的例子是:知道对方讨厌同性恋也依旧隐瞒自己的性取向跟他交朋友?(虽然这听上去很贱...)
06
中国同性恋的出路在哪里?
要说中国同性恋的出路在哪里?我不知道,同性恋个体差异太大,姑且以中国同性恋2001年去病化为元年,让这群人成长起来,然后教育他们的孩子“同性恋是正常的”至少需要两代人,差不多40年时间。这差不多是类似“总体小康”的状态,要达到“全面小康”,我们还得用70年时间呢。
如果真有人问我,中国同性恋的出路在哪里?我只能回答:踏实生活,老实工作,勇敢面对。